群山环抱的J住宅,一座庭中庭的光阴故事

回响之外
2025-10-07
来源:专栏

新居住

J住宅静静地伫在北京西部的山地上,因为地势高,风也格外清冽,推开门窗,向东望去,玉泉山的轮廓远远地浮在晨雾里。

有10多年的时间里,主人都旅居在海外,异乡的雨雪在记忆里越积越厚。红砖墙在岁月里褪去了火气,未经翻新的状态保留了特定时期的建筑痕迹,如同停滞的钟摆。当年亲手栽下的花木仍在生长,枝叶间漏下的阳光依旧细碎,野草从砖缝、墙角悄然漫出,这一切寄托着旧日生活的记忆片段。

偶尔有山风掠过,草木沙沙响动,仿佛在替主人翻阅这无人认领的时光。十余年间,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孩子们长大独立,日常生活在不同的国家,几代人漂泊的心开始向往在故乡落叶归根的聚合状态。他们希望老宅能焕发新姿,每次归来,既能各自拥有一方天地,又能“居群山环抱之中,拥有一寸花园”。

原有场地的房屋位于花园北侧,建筑内部不成比例的中厅占据了大部分面积,向上挤压了二层和三层的私密生活空间。原先的阳台被包裹成阳光房后,虽然增加了使用面积,却遮挡了大量的光线;过大的进深导致地面楼层的大部分区域陷入昏暗,自然光难以抵达室内深处,整个居住空间的采光质量大打折扣。

场地北侧临路,与南侧标高最大高差1.5米。东边的侧向花园,又由北至南缓坡下降了半米有余。基于这种微妙而连续的地形变化,设计策略着重于捕捉每一处高差带来的可能性。通过不同高度、形态和尺度的转换,回应光影的流动和人的活动需求。

新的建筑形态不再是对抗地势,而是顺应并强化这种自然起伏,使空间在高低错落间形成丰富的层次。高差不再只是物理上的变化,更是塑造差异化体验的契机,让每一处转角、每一段路径都因地形而独具性格,最终让新的空间在光影、动线与生活的交织中自然生长。

在立面的重塑中,设计师以克制的笔触抹去了原先生硬的附加物,将突兀的阳台和封闭的阳光房去除,让建筑回归到最本真的体量关系。

通过对原始轮廓的精心推敲,各层楼板的高度被重新调整,形成流畅而连贯的尺度韵律。自然光从顶部天窗倾泻而下,洒落于双层挑高的玄关,再漫过低矮的过厅,最终抵达被葱郁内庭植物环抱的客厅。在垂直维度上演奏出一段流畅的空间韵律,仿佛建筑本身正在呼吸。

这一核心空间经过结构的精心调整,以悬浮之姿嵌入建筑中央,与错位半米的餐厅及下沉式地下花园形成微妙的对望。

混凝土结构梁向上翻折,在客厅底部托起一个无柱的室内花园,阳光在此自由流动,随时间推移,攀援的绿意将渐渐包裹整个悬浮的盒子,时而可以俯瞰“深谷”,时而如登高台,时而又被密林环抱。内外呼应,绿意环绕,重重叠叠。

挑高的中庭成为通往三间卧室的枢纽,回廊环绕着悬浮客厅,因空间的错动,每条通往卧室的路径都独具节奏。人在游走间,视线穿透室内外,总能回望那座被双层绿意萦绕的“庭中之庭”——光、结构、植物在此回环往复,模糊了建筑与自然的边界。

这一系列的空间重构,不仅优化了整体动线,更细腻地回应了居住者的生活志趣——为热爱烹饪的女主人打造了一处面向客厅与内外花园的开放式厨房。她的备餐台与男主人的阅读区彼此独立,互不干扰,却又通过巧妙的视线串联,让两人的互动在无声的目光交汇中自然流淌。

餐厅在材质与空间逻辑上,都与户外花园形成柔和的衔接。多年前栽种的植物依然静守原地,时光在此沉淀出温润的痕迹。东侧花园被设计为独立入口,来访者沿着山石错落的路径前行,远山的轮廓与庭院景致层层叠入视野,最终引导至室内。

这是一个多维度重叠的花园空间:光如流水般追随着人的足迹,从室内到室外,再漫溢至那些半明半暗的檐下角落。每一处转折都因不同的光线、尺度和植被的掩映,成为承载独特的记忆,涵盖着丰富的空间信息。

在这里,花园不仅是物理的存在,更是一种心灵的映照。有人偏爱被绿意环抱的室内窗景,有人沉醉于露台外摇曳的树影,它们都是私密的精神领地,既有室内和室外的重叠,也有现实与理想的重叠。

重要的是,在建筑师王旎看来,这些空间从不刻意指向外部的喧嚣,而是向内蜿蜒,通往记忆的幽径、思绪的旷野,最终抵达真正的栖身之所。建筑在此化作媒介,让每个瞬间的驻足,都成为与自我对话的仪式。

————

项目地点:中国北京

项目类型:建筑,室内,景观

基本功能:私人住宅

建成年份:2025年

建筑规模:650平方米

建筑及室内设计: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Atelier About Architecture

主持建筑师:王旎

设计团队:刘晓鑫 姜万春 董宁 李旸 ?廖鸿兴 克霞

景观团队:李昕 刘帅 曹积学 吴紫颖

灯光团队:Viabizzuno,北京众信恒瑞照明设计有限公司

结构顾问:马智刚

施工团队:智营造装饰工程有限公司

项目负责人:陶智,陆海荣

木工:苏锦忠,杨桂生

机电:贺贵新,黄建彬

油工:孙宏旗,王卫彬,吴春建,马艳蕊

磨石工:梁正六,高中庆

瓦工:曹晓峰

门窗顾问:李祚岐

摄影师:朱雨濛

阅读2122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写下您的评论吧